眩暈的原因

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系列講座-「自律神經失調」←講座已結束,點此觀看現場錄影

 

眩暈的原因
眩暈只是一種症狀,不是疾病的名稱,但其背後一定是有某種潛在疾病。會引起耳前庭障礙的毛病還真不少,只是這些潛在疾病往往很難發覺得出來。在還不能明確的歸類於某一種疾病時,我們常常暫時統稱「眩暈症」。
眩暈發作時來勢洶洶,去時卻慢慢消退,而且常伴有噁心、嘔吐,患者不僅難受,而且常擔心是否得了重病。引起眩暈症常見的原因有七類:
()良性姿勢性眩暈 ( positional vertigo ):又叫移位旋轉暈眩症,其發作與頭部轉向特定位置有關,通常在頭轉向某側或睡覺翻身時有短暫幾秒的眩暈但沒有聽力損失。與頭部外傷引起橢圓囊之耳石移位跑到半規管內有關,但亦有少部份屬中樞性疾患。人在活動時,內耳的耳水中浮動的微粒拂過如水草般的前庭神經細胞,功能是讓人準確感覺自己移動的方位。但隨著年紀增長,有些人內耳微粒會增多,所以在走動時,神經細胞會被過多的微粒過度刺激,才令人天旋地轉。這種耳疾與人的運動有關,不動便不暈,一運動四周事物便轉個不停。常見於腦震盪後、耳科手術後、老年人、慢性中耳炎、藥物引起的耳中毒等情形。建議應避免太快轉頭到特定位置。
()急性前庭神經炎:是病毒感染內耳前庭神經(平衡神經),通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,約經過2週後,發生嚴重突發性眩暈,伴隨嘔吐及眼振、步態不穩、無法站立,可能有耳鳴但沒有聽力損失,會持續超過24小時。溫差試驗常見有患側前庭功能低下現象。
()梅尼爾氏病:典型之梅尼爾氏症會出現發作性眩暈、同時伴有單耳的耳鳴及波動性聽力障礙,有時會有耳漲滿感。眩暈的發作時間由數分鐘至數個小時並且伴有嘔吐、噁心或腹瀉,但不超過24小時,然後會完全恢復正常。其惱人處在於會反覆發作,發作多次後漸漸產生感音性重聽,但無其他腦神經方面的症狀。有特殊的聽力圖型。變型美尼爾氏症有的無聽力損失,有的甚至不出現眩暈,所以診斷上相當困難,必須等到演變成典型症狀才能確定診斷。
()暈車:因前庭半規管較敏感所致。
()基底動脈循環不全:患者有短暫的數分鐘輕微之眩暈,伴有暫時的眼前發黑、臉部或手腳麻木、口齒不清等類似「小中風」的症狀。多為走路不穩,輕浮感,常伴有老年性失聰及耳鳴。此正多發於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或頸椎長骨刺的老年患者。由於血管硬化的關係,腦幹血液循環不良,有長期慢性的缺氧。使供應後腦窩及內耳的基底動脈血流不足缺氧所引起的。若重覆發作,要小心可能是真正中風的前兆警訊。
()頸眩暈:骨刺常會形成頸脊柱炎,在頸轉動時可引發疼痛及肌肉緊張而反射作用引發眩暈,或骨刺直接壓迫脊椎動脈引起腦基底動脈之代償不全引起眩暈,可損及聽力亦有耳鳴。在年輕人多半是由鞭打式之頸部外傷引起。
()聽神經瘤:以耳鳴及高頻率聽力損失開始。可伴有步態不穩感,末期則有腦神經方面的症狀,聽力可能完全消失、頭痛等。早期可由特殊聽力檢查、溫差試驗、X光及顳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加以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