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醫療對近視的看法

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系列講座-「自律神經失調」←講座已結束,點此觀看現場錄影與病患分享

    光線將影像投射在視網膜前方,而不是視網膜上,就叫做近視。近視是一種病,絕對不是單純的光學問題,也就是說,絕不是隨便配副眼鏡就可以了。

 近視,就是你的眼睛沒辦法對焦,所以看不清。我們看近物時,需要啟動副交感神經,讓雙眼輻輳,瞳孔縮小,睫狀肌收縮,水晶體膨脹,才能把影像拉到視網膜上,看清楚東西。物件由近到遠,或由遠到近,都能看得清楚,就要靠睫狀肌不停的收縮及放鬆,讓水晶體不停的膨脹及變扁。
  如果一直看近的。讓睫狀肌持續的收縮。久而久之,水晶體的膨脹就無法恢復,遠處的焦點,就只能聚在視網膜前方初期的近視就是這樣形成的。
 
 
 輕微的近視,沒什麼關係。但是一旦變成高度近視(600度以上),視網膜剝離,黃斑部病變的機會,就大幅上升,開放性青光眼的機會也會變高,也就是說會冒著失明的危險。

近視增加的速度快嗎?
 國小至國中三年級,只要有了近視,每年平均會增加75-100度,而且年齡愈小,增加速度愈快,在都會區,有很多小朋友是一年增加100-200度之間,高中年增加約50度,大學後約為25度。

 可是出了社會就不一定,有些人,尤其是近工作者,仍以很快的速度向上爬。所以你可以計算一下,如果小孩,在小學三年級時,有200度的近視,如果你不理他,到了國三畢業,將約有800度的近視,就會進入失明的高危險群了。

近視到底有沒有辦法治療?
 近視是一種病,並不是光學上的問題。也就是說,並不是戴了眼鏡,近視就不會增加,它是眼睛結構上的病變,你有了問題不去控制它,治療它,它當然會愈來愈惡化。上述那個800度的例子,如果在小學三年級就發現,能不能治療?能不能在國三畢業時,只有300度。
答案是可以的

 近視的治療,和一般疾病打針吃藥就沒事了不同。它著重在控制,因為整個大環境不變,造成近視的因素永遠存在,所以要有耐心,定期追蹤治療。近視的治療,分三部分:
1.
預防近視的發生
2.
控制近視的進行
3.
避免近視的併發症
 
 
如何預防近視?
 初期近視的成因,是因為眼睛一直看6公尺以內的距離,造成睫狀肌持續收縮,所以要預防,就要反其道而行,眼睛要常看6公尺以外的東西,要常去公園,郊外,運動。少看電視,打電動,尤其是長時間的盯著電腦。這樣才能減緩近視的形成。

近視的併發症是什麼?
 簡單的說,就是視力減低,及失明。造成這結果的原因有:
1.
黃斑部出血
2.
視網膜剝離
3.
開放性青光眼

造成近視的併發症的原因是什麼?
1.
主要是視網膜變薄,容易退化,裂開破洞,造成視網膜出血及剝離。
2.
為什麼要治療近視,其目的就是要防止高度近視,道理就是在此。

 因為近視到了500 度以上,眼睛就會不正常的增長,外殼在增長,可是裡面的視網膜並不跟著變長,視神經也不會變多,因為它是貼在正在增長的外殼上,所以視網膜是被拉薄的。拉薄後就會產生很多問題,例如黃斑部血管容易出血,視網膜容易有破洞,及視網膜剝離。而在拉薄的過程中,視神經與神經之間的距離也被拉大,所以高度近視者,夜間需要比較強的燈光,周邊視野會看不清楚,正常視力的清晰度也比較差。

會有什麼症狀?
 可能沒有症狀,而突然視網膜剝離,但大部分都會有如下症狀:
1.
眼前一點一點的東西突然增加許多。
2.
看到類似閃電的閃光,持續不消。
3.
視力突然減低。

 以上三項是初期症狀,有了就要趕緊找合格的眼科專科醫師檢查。

如果沒有症狀,我要多久做一次檢查以及我要如何預防?
 原則上每半年檢查一次,若有症狀要馬上檢查。因為視網膜已經變薄了,所以經不起劇烈振動的拉扯。以此原則推想,舉凡被羽球打到,拳頭打到,甚至直接按摩眼球、都是危險因素。

 高度近視所造成的病變,只要定期檢查,小心上述所講的症狀,以及避免意外撞擊,大都可避免到失明的地步。早期診斷,早期治療,才是最重要的。